高巍:沈农大后山遗址发现12处坑状遗迹用途仍成谜

2017-10-25 15:54:48 石器发布 石器mobi

  沈阳农业大学后山遗址位于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果园处的黄土岗地上,该遗址的年代跨度较大,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延续至晚期。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部主任、负责此项工作的考古领队付永平告诉记者,目前辽宁境内发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化石的遗址,都是以山洞作为居住所,而沈阳农大后山人当时居住情况如何,是否有建筑,仍旧是个未知数。康平李家窝堡北山遗址:意外发现“之”字纹陶片在沈阳市考古研究所与吉大专家联合开展的沈阳早期古人类探源课题调查中,对康平李家窝堡北山遗址的发掘是第一站。据悉,今年沈阳市考古研究所对这一遗址的考古试发掘还在继续,截至目前共发现房址6座,灰坑2个,皆属于青铜时代顺山屯文化类型。

  本报讯(华商晨报记者 高巍)沈阳农业大学后山遗址的发现,将沈阳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至距今11万年前。然而,仍有谜团没有被完全解开。这些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沈阳人,他们居住在哪里?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他们以何种动植物为食……这一切仍旧有待考古工作者的发现和科学分析测试来准确判定。

  10月21日,“沈阳地区旧石器考古的突破与进展——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年会(2017)”在沈阳举行,相关人士对沈阳地区近年来旧石器时代的重要考古发掘进行了梳理。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前,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比如著名的“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1万年至23万年。而目前在辽宁省发现的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营口金牛山人,大约距今28万年。

  在沈阳,沈阳农业大学后山遗址是沈阳地区目前发现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遗存,距今约2~11万年。在这一考古发现被公布前,我们所知道的沈阳地区最早人类活动遗存是距今7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新乐人。

  沈阳农业大学后山遗址位于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果园处的黄土岗地上,该遗址的年代跨度较大,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延续至晚期。2011年4月起,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联合开展沈阳早期古人类探源课题调查,沈阳农大后山就是调查的区域之一。

  当时,在沈阳农大后山果园里,在一段为灌溉而挖开的沟渠中,专家们发现了大量具有旧石器时代特征的打制石器。

  此后的2012年~2016年,考古人员在5年内,持续对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共发现6个连续分布的旧石器文化层,出土手镐、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等近千件石制品。

  然而“沈阳农大后山人”留给我们的谜团,却仍旧未解。在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12处坑状遗迹。目前,还未找到这些遗迹的分布规律。这些遗迹平面多呈近圆形,有的深达80厘米,光释光测年结果为测定年代距今约7万~7.3万年。

  生活在7万多年前的沈阳古人类,挖这些坑是做什么用的呢?有专家认为,这些可能是自然原因导致的侵蚀面上的自然遗迹;也有人怀疑是与当时古人类搭建的建筑遗迹有关;甚至有人推测或许是当时人狩猎小动物而挖的陷阱。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部主任、负责此项工作的考古领队付永平告诉记者,目前辽宁境内发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化石的遗址,都是以山洞作为居住所,而沈阳农大后山人当时居住情况如何,是否有建筑,仍旧是个未知数。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全家认为,当时的农大后山人推测应该是以狩猎动物、采集野菜野果以及捕捞为食物来源的,按理说应该有出土他们吃剩下的动物骨化石。但是,遗憾的是,考古发掘并没有类似的发现。

  陈全家认为,这是由于农大后山的土质为酸性,动物骨化石都在这样的土质中被腐蚀掉了,因此没有能够保留下来。所以也就没有确切的考古发现能够证明,农大后山人当时能吃到什么动物。

  “但是,根据同时期北方地区动物群类型推测,包括野牛、猛犸象等大型动物,都有可能成为沈阳农大后山人的食物。至于取食的方式,有可能是食用动物死后的腐肉,也可能是很多人一起合作挖陷阱捕食动物。当然这些都是推测,并没有考古实物证明。”陈全家表示。

  沈阳农大后山遗址发现的12处坑状遗迹,用途仍旧成谜。如果按照陈全家先生的分析,那么推测作为陷阱而存在的坑状遗迹,也并非没有可能。付永平表示,目前仍在开展进一步的检测分析,最终必须由科学检测结果来确定,任何推测都不可能作为结论。

  在沈阳市考古研究所与吉大专家联合开展的沈阳早期古人类探源课题调查中,对康平李家窝堡北山遗址的发掘是第一站。

  付永平在大会上所做的《沈阳康平李家窝堡北山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中,对这一遗址情况进行了介绍。在近期对该遗址的试发掘中,考古人员意外地发现了可能属于红山文化的陶片。

  李家窝堡北山遗址位于沈阳市康平县东关屯镇五棵树村李家窝堡村北、卧龙湖畔东侧。该遗址于1980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92年在附近发现过一具野猪下颌骨化石,1996年又发现过一具完整的鹿头角化石。

  2011年4月,考古人员在这里通过调查,采集到刮削器、砍砸器、雕刻器等打制石器32件,并采集软体动物化石11件,鉴定为背角无齿蚌(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湖蚌)。

  2016年11月,沈阳市考古研究所等三家单位再次对这里进行试发掘,除出土旧石器时代石器外,还发现有新石器时代半地穴式房址1座,出土石磨盘、磨制石器、陶片等。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在这些陶片中,有压印了“之”字纹的陶片。经过我省专家鉴定,这些纹饰有可能属于红山文化。

  据付永平介绍,红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发源于我省西北部以及内蒙古赤峰等地区,但是在红山文化中晚期,有逐渐向吉林发散的迹象,推测是在当时有部族人员流动,向辽北东部地区以及吉林方向迁徙,因而带来了红山文化器物。

  “以前也曾经在辽北地区向东有过散见的考古发现,但是因为本次还同时发现了有地层关系的新石器时代房址,因此初步判定为红山文化聚落址。这种红山文化聚落址是首次在康平境内发现,这对于研究红山文化中晚期在辽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类型之间的关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付永平说。

  此外,在对该遗址的发掘中,还发现有青铜时代的地层堆积。所以基本确定,该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文化的“三叠层”,揭示出对于研究辽北地区尤其是康平县境内远古至史前时期生业模式、聚落形态、古人类的迁徙与演变、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等课题有重要意义。

  据悉,今年沈阳市考古研究所对这一遗址的考古试发掘还在继续,截至目前共发现房址6座,灰坑2个,皆属于青铜时代顺山屯文化类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