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白洋淀周边的红色文化圈和东周汉文化圈以及新石器时期文化圈一起,成为了该区域三大重要的文化特征。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总领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毛保中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三大文化圈加上以燕南长城和辽宋边关地道构成的两条线基本概括了雄安新区最重要的历史特征。
5月28日,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晾马台乡南阳村。身穿浅绿色T恤衫,戴着白色手套的考古队员们来到这里。作为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的队员,这是他们加入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之后第一次一起工作。
这里的一所废旧工厂经过改造后成为了考古队员的工作站,未来的三年到五年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他们将在这里展开雄安新区的考古工作。
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总领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毛保中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雄安新区的考古工作将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的工作,之所以选择将工作站设立在此地,首先是考虑到这个位置比较接近雄安新区核心区,未来的考古工作可以由此辐射整个新区。其次是因为这里依托着雄安新区最重要的一处古遗址——南阳遗址。
这一天,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来到现场,为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站揭牌,并向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授旗。自此,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正式展开。
南阳村村南几百米处就是南阳遗址的发掘现场。为了避免刮风下雨以及阳光直射对发掘现场造成影响,考古队的工作人员在这里搭建了一个长46米,宽10米的文物防护棚。
容城南阳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春秋战国时期遗址,位于容城县城东 14 公里的南阳村村南 200 米处 , 遗址的东、南、西三面有故河道。遗址呈长方形 , 东西长 800 米 , 南北宽 700 米 , 面积 56 万平方米。
一切始于1981年的春节,容城县文化局的孙继安等人在晾马台乡进行考古调查,在南阳村附近,发现了几处较大的古代遗址,并征集、清理出铜器、陶器和骨器等文物40多件,其中一些文物上有铭文和陶文,后经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南阳遗址的出土文物和文字具有明显的燕国风格。文献记载春秋早期燕桓侯(公元前698-公元前691在位)徙临易,这个临易便在今河北雄县、容城一带。而1988年,南阳遗址一带又出土了带有“燕侯载之莘锯”铭文的铜戈三件,燕侯载即战国早期的燕成公,这表明了战国早期临易仍是燕国都城。
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总领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毛保中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阶段联合考古队在南阳遗址所进行的考古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发现,确定了南阳遗址东南、西南角城垣、南城垣、北城垣局部和西部大型夯土区和陶业作坊区,南城垣长700余米。新发现南阳遗址周边10处同时期文化遗存,形成以南阳遗址为中心、面积约18平方公里的东周、汉代遗址群,为确定南阳遗址性质和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资料。
“整个一圈的城墙都可以落在图纸上,证明它是一个城址是没有问题的。同时也可以确定南阳遗址一带是一个人口比较密集,比较繁荣的区域,南阳遗址不是一个孤立的遗址。”毛保中向《中国新闻周刊》这样描述目前的考古收获,“现在只是初步的地面调查,还不能判断新发现的10处遗址各自的重要性,具体的内涵还需要通过进一步勘探发掘来确定。”他补充说道。
雄安新区地处太行山东麓。两周时期,地处燕南赵北,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宋辽时期,是中国北方政治、经济中心。所涉及的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新石器时期、东周燕文化、宋辽军事遗迹、抗战红色文物等文物资源丰富。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显示,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89处,其中遗址类遗存超过80%,从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1000年前的宋辽时期遗址均广泛分布。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即容城县南阳遗址和雄县宋辽边关地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包括容城县上坡遗址、晾马台遗址、黑龙口燕长城,安新县梁庄遗址、留村遗址、山西村明塔、陈调元庄园和雄县陈子正故居。另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8处。
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牵头,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以及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保定市文物管理所、雄安新区三县文保所等单位参加,统一编队组成。
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总领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毛保中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次组建联合考古队,主要是考虑到雄安新区面积大,考古工作任务急迫。今后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可能还需要邀请其他省市的文博考古机构一起参与。
根据新区联合考古队的调查成果,截至目前,雄安新区中期发展区200平方公里文物调查工作全部完成,登记各类文物遗存79处,其中调查新发现44处,复查35处。下一步将在对遗存点进行科学分类分级评估的基础上,明确保护对象及相应的保护措施,为新区建设提供依据。
2017年5月24日至26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安排相关工作人员深入容城、安新和雄县三个县境内,对燕长城展开前期的考古调查,探寻燕南长城的分布。调查组一行由容城县黑龙口燕南长城展开踏查,先后踏查了容城县黑龙口——留通村,安新县山西村——申明亭——大王镇——大张庄,雄县十里铺——龙湾镇——杨家场——潘庄子——北舍兴,最后于雄安新区燕南长城最东端(雄县、霸州和文安交界处)结束。
通过三天的踏查,调查队对燕南长城在此三县境内的分布和走向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长城本体周边环境进行了考察,初步掌握了九个重要点段。此外,在雄县境内发现了几处战国遗迹,采集到了大量陶片标本。
6月12日至14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以及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组成的遥感考古队深入容城、安新和雄县三县境内,探寻雄安新区的自然环境和古代遗址的分布规律,以及历代水系变迁和湖淀的形成,为下一步开展环境遥感考古调查做准备。
之所以设立遥感考古队,与雄安新区特殊的环境有关。雄安新区地处太行山东麓走廊地带,水域多,底层淤积深厚,众多类型丰富的古遗址埋于地下。而遥感图像能够大范围反映地形地势、地貌景观、水系和植被等变化特征,对于探寻占地范围较大的遗址、城址和聚落的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湖北省海达文化遗产科技保护研究院将采用机载激光技术对雄安新区开展遥感测绘工作,预计2017年年底前完成。
在2017年6月27日举办的“雄安新区历史文化与遗产保护座谈会”上,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表示,河北省文物局正在构建雄安新区博物馆体系,在历史维度上重点突出5000年前的史前文明、2500年前的燕国文化、千年前的宋辽边关文化和近代的红色文化,并有选择地建设专题博物馆和主题遗址公园。
雄县古称雄州,隋代设瓦桥关于此,曾是北宋时期的边关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宋将杨业之子杨六郎曾在此地镇守三关长达16年之久,在抗辽保宋的征战中,杨六郎曾多次大败辽军。
“在这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带,杨六郎是运用何用军事防御手段出奇制胜的呢?”这个问题一度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团。
1964以来年,雄县境内祁岗、孤庄头和邢村相继因打井、灌溉和取土等活动发现青砖结构洞穴,后经专家鉴定,为宋辽时期用于军事防御的地下通道。随后在进一步的勘察中印证,宋辽边关古战道自西南向东北,横跨了雄县、霸州、文安和永清等县市境内,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达1600余平方公里。
地道在军事上有三个用途:一是藏、运兵;二是迅速传递情报;三是用声学原理监测敌情。古地道曾经出土过酱釉缸、弹丸、铁镞等。地道内的水缸,经中国声学研究所的专家论证,除生活用途外,它在战时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功能——监测敌情。将缸覆置,兵士将耳朵紧贴缸底,可以听到远方千军万马奔腾而来的声音。
后来,经中国文物考古、辽宋金史、古战争史和旅游地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多次考察鉴定,一致认为,这样巨大的地下防御性军事工程的发现,填补了史书记载的空白,为中国军事史上的重大发现,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是十分罕见的发现。
1993年6月,邢村宋辽边关古战道遗址修复了近200米供游客参观,并列入了升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5月,雄县被中国文联命名为“中国古地道文化之乡”。2013年3月,辽宋边关古战道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白洋淀又是风云际会之处,以血肉之躯捍卫民族尊严的雁翎队,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是写在安新县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的一段结束语。馆名是由曾率部驰骋冀中战场的开国上将吕正操在99岁高龄时亲笔题写的。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为了白洋淀人民的反抗,日军于1938年强迫当地猎户交出土枪土炮,猎户以渔猎为生,这样一来,等于直接切断了他们的生存来源。这个时候,中共新安县三区区委书记徐建和区长李刚义来到猎户集中的大张庄村,召集猎户开会,号召组织抗日武装。22名猎户当场报名参加,自带枪排、大抬杆和火枪组成抗日武装。由于火枪和大抬杆的引火处容易被水打湿,便插上雁翎。“雁翎队”的队名便由此而来。
如今,白洋淀周边的红色文化圈和东周汉文化圈以及新石器时期文化圈一起,成为该区域三大重要的文化特征。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总领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毛保中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三大文化圈加上以燕南长城和辽宋边关地道构成的两条线基本概括了雄安新区最重要的历史文化特征。“目前考古队还在进行全面的摸底工作,以此来了解文物点大致的情况,2017年年底之前将会完成雄安新区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的考古调查,2018年继续100平方公里核心区的文物勘察,为新区建设提供空间。”毛保中说。